2025年10月28日,香港交易所的銅鑼聲為八馬茶業畫上了12年上市闖關的句點。
這家從深圳羅湖起步的茶企以每股50港元的發行價登陸主板,公開發售獲得2680.04倍超額認購,申購資金逾1200億港元,創下港股茶企新股最高認購紀錄。
截至收盤,其股價暴漲86.7%至93.35港元,總市值突破79.35億港元,用一場“超級認購”的熱度,加冕“港股高端中國茶第一股”。

10月28日,八馬茶業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
但鑼聲背后,中國茶企的集體困境并未消散。
160余萬家茶企瓜分萬億市場,前五大企業市場份額僅5.6%,八馬即便坐上高端茶頭把交椅,其在中國高端茶葉市場的份額也僅為約1.7%。
更刺眼的是,2025年上半年八馬茶業營收10.63億元同比下滑4.2%,凈利潤1.20億元同比暴跌17.8%,這場看似風光的上市,更像傳統茶企在現代化轉型中的一次“驚險一躍”。
從記者到茶企老板:300年世家與現代連鎖的碰撞
八馬的故事,始于一次咖啡與茶的價格沖擊。1992年,22歲的王文禮剛入職深圳法制報社,拿著首月工資請同事喝咖啡,一杯就要幾十元。這讓他想起家鄉安溪的鐵觀音:“味道絲毫不輸咖啡,為什么兩者的價格差這么多?”這個疑問,成了他辭掉記者工作進行創業的導火索。
1993年,王文禮回到安溪創辦西坪溪源茶廠,注冊“八馬茶”商標;1997年,他與兄弟王文彬、王文超在深圳成立公司,次年開出第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茶葉店,成了最早吃“茶葉連鎖”螃蟹的人。

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
彼時的中國茶市場,還陷在“有品類、無品牌”的泥沼里。消費者認鐵觀音、龍井,卻記不住任何一個全國性品牌,夫妻店式的茶莊占比超90%。
八馬的破局點,藏在2009年的一次戰略轉型里,在營銷專家葉茂中的策劃下,它放棄“茶中奢侈品”的模糊定位,轉向“商政禮節茶”,把目標客群精準鎖定中小企業主。
為了撐起這個定位,八馬搬出了“三百年制茶世家”的家底:王文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,先祖王士讓在清乾隆年間發現鐵觀音并獻入內廷,咸豐年間王氏后人更在東南亞創辦“信記茶行”。
這套“文化+場景”的組合拳,很快打開了市場。八馬推出高端禮盒“賽珍珠11111”,斤價過萬;多次服務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、中印東湖茶敘等國事活動,把“國事用茶”的標簽釘在品牌上。

八馬茶業三大名茶入選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官方用茶
渠道端,它用“直營樹標桿、加盟擴規模”的模式快速擴張:直營店打造“城市會客廳”,提供商務洽談場景;加盟商則通過集中采購、統一配送降低成本,截至2025年10月,線下門店達3716家,覆蓋全國所有省份,其中加盟店占比超90%。
科技則成了傳統技藝的“穩定劑”。八馬在武夷山建“超級工廠”,引入獲中國茶科技創新大賽特等獎的第六代智能化生產線,主導或參與制定20余項行業標準,把“搖青、炒青”的手工經驗,轉化為光電過濾、滾筒勻堆的量化指標。這種標準化能力,讓它實現了全品類突破:鐵觀音連續十余年、武夷巖茶連續五年、紅茶連續四年位居全國銷量第一。

但光鮮的履歷下,隱憂早已扎根。加盟模式帶來了規模,卻拉低了利潤——2024年前三季度,加盟渠道毛利率僅46%,遠低于直營的78.2%。
更棘手的是加盟商流失:2022年減少77名、2023年減少94名、2024年減少133名、2025年上半年減少72名,累計流失376名,部分加盟商為回籠資金,撕毀品牌“控價標簽”(行業稱“刮碼”),在拼多多以五折價格拋售正品,直接透支“高端”形象。
家族治理的影響同樣深遠,王文禮等六位家族成員合計控制55.90%的投票權,核心管理職位多由親屬擔任,而與安踏、七匹狼的姻親關聯交易,比如王文彬之子王焜恒娶安踏丁世忠之女,之女王佳琳嫁七匹狼周永偉之子,曾多次成為A股IPO問詢的焦點,監管層追問“是否通過關聯交易調節利潤”。
上市是解藥?高端化的強心針與未解的考題
登陸港股,給八馬的戰略升級注入了關鍵資金。根據募資計劃,4.5億港元將主要用于擴建生產基地、優化門店網絡、提升數字化水平及行業并購,這與它的高端化深化、全渠道融合形成精準對接。
對高端化而言,這筆錢是“及時雨”。八馬計劃在北上廣深等高線城市加碼“城市會客廳”式旗艦店,通過商務沙龍、茶文化體驗等場景,把門店從“賣茶的地方”變成“品牌價值載體”。

八馬茶業新一代門店打造新中式“城市會客廳”
同時,智能化生產基地的擴建,將幫助它擺脫當前超半數成品茶依賴代工的現狀,目標是三至五年內實現六大原葉茶全面自主生產,從源頭把控高端茶的穩定性。子品牌矩陣也會加速打磨:“八馬”聚焦商務禮品,“信記號”專攻高端年份普洱,“萬山紅”瞄準年輕消費群體,試圖覆蓋全價格帶。
全渠道與國際化戰略也獲得助推。線上端,八馬已在天貓、抖音等平臺積累2600萬會員,2025年上半年線上收入占比達35.4%,上市后計劃通過直播帶貨擴大增量;線下則推進“千城萬店”計劃,未來三至五年新增1500家門店,在低線市場深化加盟覆蓋。國際化方面,它打算先在東南亞及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試點,逐步探索歐美市場,這是中國茶企突破本土天花板的重要嘗試。

八馬獲頒聯合國糧農組織“國際茶日推薦用茶”證書
但這些藍圖的落地,要跨過三道難關。
第一道是高端化的可持續性。八馬的增長高度依賴禮品市場,2024年營收增速從2023年的16.6%驟降至1%,2025年上半年直營門店會員年均消費額較2020年下降13.6%。更矛盾的是,線上低價品正在拉低品牌調性,其官方旗艦店銷量前三的產品,客單價均在百元以下,與線下2300-3000元的客單價形成割裂。高端旗艦店建設短期增加投入,線上低價品又分流利潤,這種“兩頭拉扯”讓凈利潤下滑幅度遠超營收。
第二道是加盟體系的管理悖論。90%的加盟店貢獻50%收入,意味著品牌命脈系于數千個獨立主體。2024年加盟商單店平均采購額從2022年的35.36萬元降至25.37萬元,降幅超33%,說明加盟商盈利能力在下降。上市后若盲目擴張門店,可能加劇“低價競爭”,畢竟對加盟商而言,活下去比維護品牌更重要。八馬需要設計“激勵相容”的機制,比如提高進貨折扣、提供數字化工具支持,否則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渠道流失。
第三道是研發與治理的短板。八馬雖號稱“科技賦能”,但2024年研發成本僅1650萬元,占營收比例不足1%,僅相當于6.92億元銷售費用的2.4%。對比安踏體育5%的研發占比,八馬的“智能化生產線”更像“設備采購”而非“技術創新”。家族治理的問題也未解決,港股對透明度要求更高,王氏家族的絕對控制與關聯交易細節,未來仍會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。若不能引入獨立董事、優化股權結構,可能影響長期估值。
中國茶的現代化,不是敲一次鐘就能完成的
八馬的上市,是中國茶產業從“農產品思維”向“消費品思維”轉型的縮影。它用12年證明,傳統茶企可以通過標準化突破規模瓶頸,通過品牌化獲得溢價,通過資本化對接現代商業體系。上市首日的暴漲,本質是資本市場對“中國茶現代化可能性”的投票。

但這場勝利更像“中場哨”。八馬要解決的,不僅是自己的問題,更是整個行業的痛點:如何讓茶葉從“靠天吃飯”的農產品,變成“可復制、高穩定”的消費品?如何讓年輕人放下奶茶,愛上原葉茶?如何在家族傳承中融入市場化治理?
對消費者而言,八馬的故事藏著一個疑問:你買的高端茶,是“品牌溢價”還是“真的值”?“國事用茶”的標簽雖能撐起面子,卻難掩“性價比低”的爭議。
對從業者而言,加盟八馬前要看清:僅3.5%的加盟商能做到年銷200萬,2024年新開門店成活率不足60%。
瀾滄古茶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——2023年底上市后很快陷入“上市即巔峰”的困境,2024年巨虧3.08億元。這提醒八馬:資本市場不會永遠為“文化故事”買單,最終要看持續盈利的能力。
中國茶的現代化,從來不是敲一次鐘就能完成的,而是需要在品質、品牌與資本之間,找到可持續的平衡。八馬的故事,才剛剛翻開新的一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