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品牌更名,牽出巨頭對即時零售終局的生死競速。
最近,不少用戶發現,陪伴他們多年的藍色圖標“餓了么”,悄然換上了“淘寶閃購”的橙色新裝。 slogan也從曾經的“餓了就要餓了么”轉為更接地氣的“外賣放心點,美食準時達”。

消息一出,迅速登上熱搜。有人感慨“青春結束了”,也有業界專家分析,“這是阿里醞釀多時的戰略整合”。
其實,名字變更的背后,遠不止是圖標顏色的轉換。這是一場關于流量、運力與供應鏈的深度融合,是阿里在即時零售戰場上,對美團、京東發起總攻的號角。
品牌變身:從“藍騎士”到“城市騎士”
如果你最近在街頭看到身穿橙黑工服、而非經典藍衫的外賣員,不必驚訝——他們或許正是從“餓了么騎士”轉型而來的“淘寶閃購城市騎士”。
這場品牌變身早有預兆。從2025年4月淘寶“小時達”升級為“淘寶閃購”,到7月官宣500億元補貼,再到10月騎手服裝、App圖標逐漸“橙色化”,阿里在一步步地給用戶做心理鋪墊。

灰度測試期間,部分用戶已體驗到全新界面。除了名稱變化,服務內容也悄然擴容——從餐飲外賣延伸到日用百貨、數碼產品乃至美妝護膚,真正向著“萬物皆可即時達”邁進。
餓了么客服的回應:“淘寶閃購屬于餓了么旗下的一個業務。”這種微妙表述,恰似在訴說兩個品牌過渡期的纏綿與糾葛。
當然,對普通用戶而言,改變似乎僅限于表面。訂單照常配送,紅包依然到賬,唯一不同的是,那個曾經專屬于“餓”時刻的藍色圖標,正被更具包容性的橙色標志所取代。
戰略轉向:餓了么為何甘當“幕后英雄”
誕生于2008年上海交大宿舍的餓了么,曾開創了中國“第三種就餐方式”。從校園創業項目到行業巨頭,它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本地生活服務的整個發展歷程。
然而,隨著市場競爭加劇,餓了么面臨著一個尷尬局面:品牌認知過于集中在“外賣”領域。在用戶心智中,餓了么等于點餐,而點餐只是即時零售的一個子集。
與此同時,淘寶閃購的表現卻令人驚喜。上線6天日訂單突破1000萬,8月峰值達1.2億單,拉動手淘日活增長20%。這些數字讓阿里看到了新的可能性。

阿里巴巴中國電商事業群CEO蔣凡在Q2財報電話會中明確表態:淘寶閃購已成為“即時零售戰略核心載體”。月度交易買家達3億,日均活躍騎手超200萬,較4月分別增長200%和300%——這樣的增長曲線,任何企業都無法忽視。
于是,戰略調整變得順理成章。餓了么從“前臺品牌”轉型為“后臺服務商”,將其成熟的騎手網絡、商家服務體系和技術能力,全面注入淘寶閃購的生態中。
有時候,放手不是退縮,而是為了在更大的舞臺上發揮作用。
即時零售:巨頭的下一個萬億戰場
這場品牌更迭背后,是一個正在爆發的巨大市場。數據顯示,2025年即時零售規模預計達1.5萬億元,2030年有望沖擊3.6萬億元。這片藍海,已成為互聯網巨頭不容有失的新戰場。
今年以來,各家的動作說明了一切:
美團閃購聯合上萬個品牌共建“官旗閃電倉”,首次以線上線下雙渠道參與雙十一;京東將即時零售納入大促范圍,推出“秒送好物低至5折”等活動;而阿里則通過淘寶閃購,將餓了么的運力、菜鳥的供應鏈和淘寶的流量全面打通。

即時零售的競爭,早已從街頭巷尾的補貼大戰,升級為供應鏈、生態協同與技術實力的全方位較量。
淘寶閃購的迅猛增長,某種程度上得益于“高頻打低頻”的策略。通過外賣這一高頻需求引流,帶動百貨、數碼等低頻但高毛利商品的銷售,形成業務閉環。
而隨著菜鳥供應鏈的加入,淘寶閃購在3C數碼、服飾等高客單品類上的履約能力得到強化,為迎戰“雙十一”這種大促節點做好了準備。
品牌命名:一場精心策劃的認知戰
從“餓了么”到“淘寶閃購”,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認知戰。
“餓了么”這個名稱生動形象,卻也因此畫地為牢——它天然地將品牌局限在餐飲場景。而“淘寶閃購”則更具包容性:“淘寶”承載著“萬物皆有”的用戶認知,“閃購”則強調了即時送達的核心優勢。
好的品牌名不應只是標簽,而應該是業務的推進器,能夠將企業推向更廣闊的天地。

阿里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也早有布局。今年以來,阿里巴巴已申請注冊多枚“淘寶閃購”、“淘寶閃購點外賣更優惠”商標,覆蓋廣告銷售、設計研究等多個類別。這種商標先行的策略,確保了品牌過渡的順利進行。
事實上,餓了么在品牌保護方面早有經驗。2020年,餓了么關聯公司就曾因商標侵權起訴“餓了嗎”公司并獲勝訴,后者最終更名為“北京御膳房主食廚房有限公司”,徹底告別了與“餓了么”相似的品牌名稱。
此次更名,阿里選擇在“雙十一”前這一關鍵節點推進,意圖明顯:借消費高峰加速整合,集中引導用戶心智。
協同效應:阿里生態的“全家福”作戰
淘寶閃購的成功,本質上是一場生態協同的勝利。
淘寶提供8億級流量入口,餓了么貢獻成熟的運力網絡,菜鳥加持供應鏈能力,高德地圖通過“掃街榜”引導到店消費——阿里正在打一場體系化的立體戰爭。
這種協同產生的化學反應顯而易見:淘寶閃購在淘寶App內獲得一級入口后,單日訂單迅速突破1000萬單,兩個月后突破6000萬單。高德地圖在9月投入10億補貼鼓勵到店消費,與淘寶閃購形成完美互補。
當單一業務的競爭變成生態系統的對抗,勝負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。

阿里此舉,意在重塑用戶的消費習慣:讓“打開淘寶買一切”成為條件反射,無論是等待數日的遠場電商,還是分鐘級送達的近場零售。
從這個角度看,餓了么的“消失”不是終結,而是新生。它從獨立品牌轉型為阿里即時零售戰略的基礎設施,成為支撐更大商業圖景的基石。
品牌會老去,戰略會迭代,但用戶對便利的追求永不改變。
在即時零售這片萬億級戰場上,淘寶閃購的征程才剛剛開始。而對于普通用戶而言,這場巨變最直接的體現或許是:未來在淘寶下單最新款手機,會像點一份麻辣香鍋一樣簡單快捷。
商業世界沒有永恒的王者,只有不斷適應的玩家。餓了么的這次轉身,或許正印證了那句老話:退一步,不是認輸,而是為了跳得更遠。
而你我,既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,也是用每一個訂單投票的參與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