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的杭州,空氣中仍殘留著夏末的溫熱,但娃哈哈集團內部,一場持續近兩年的權力交接已提前步入寒冬。
9月12日,宗馥莉向娃哈哈集團正式遞交辭呈,卸下法定代表人、董事及董事長所有職務。這一次,沒有重演2024年7月那場“以退為進”的戲劇性反轉,一切在靜默中落定。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“飲料公主”,在名義上執掌娃哈哈僅1年14天后,選擇徹底放手,轉身擁抱她完全掌控的宏勝飲料集團與全新品牌——“娃小宗”。
曲折交班與未竟改革
這場交接始于一個莊嚴的承諾。
在父親宗慶后的追悼會上,宗馥莉曾誓言成為“續寫飲料傳奇的筆耕者”。2024年8月31日,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的悄然變更,標志著她正式接任娃哈哈集團法定代表人、董事長兼總經理,達到了權力形式的頂峰。

然而,表面的平靜之下暗流洶涌。實際上,自2023年起,她已以副總經理身份深度參與公司決策,并開啟了一系列被內部視為“大刀闊斧”的改革。她連續推出新的經銷商與績效標準,重塑財務審批流程,甚至在一年的時間內,將娃哈哈全國數百家工廠的生產數據全部搬上了手機APP的數字化系統,試圖徹底打通公司中臺。這套以“標準化、流程化、數字化”為核心的組合拳,旨在改造一架依賴宗慶后個人威望與傳統“聯銷體”模式運轉了數十年的商業機器。
“在娃哈哈發展的過程中,有的人不畏艱難,勇往直前;而有的人卻慢慢懈怠了,想躺在功勞簿上。”在2024年9月的職工代表大會上,宗馥莉的發言直指企業內部存在的惰性。與此同時,一場涉及要求老員工重新簽署勞動合同、并以較低價格回收員工持股會股權的行動,引發了多起法律訴訟,將內部矛盾公開化。
多重角力下的必然出走
宗馥莉的改革,在方向上無疑切中了娃哈哈作為傳統企業轉型的命脈。然而,其推進的速度與力度,卻讓她陷入了多方利益的圍城。最根本的制約,源于娃哈哈獨特的股權基因。
杭州上城區文商旅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(國資)持股46%,作為第一大股東,擁有決定性影響力。宗慶后時代,其個人威望足以彌合股東間的潛在分歧。但當創始人光環消散,宗馥莉所推動的任何深度改革,但凡觸及“國有資產保值”紅線或影響經營穩定,都難以繞過國資股東的審慎評估。
其叔宗澤后在朋友圈的直言——“國有企業你就是職業經理人,你就必須夾著尾巴做人”——雖顯犀利,卻道出了她在權力結構中的真實處境。
家族內部的紛爭,則從另一維度消耗著她的精力與權威。與宗慶后非婚生子女之間,圍繞21億美元離岸信托的歸屬權,在香港和內地法院展開了激烈的法律拉鋸戰。2025年8月,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凍結相關資產,禁止宗馥莉轉移或抵押,并在9月26日駁回其上訴。這一判決,無疑讓她的處境雪上加霜。
最終,圍繞“娃哈哈”商標的控制權之爭,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今年初,宗馥莉試圖將總計387件的“娃哈哈”系列商標轉讓至其個人控股51%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。這一計劃因國資方反對而戛然中止。“娃哈哈”商標的使用,按規定需全體股東一致同意。在此路不通后,“娃小宗”作為“退路”浮出水面。一份流傳出的《關于開展2026銷售年度經銷商溝通工作的通知》明確宣布,自2026年起,將更換使用新品牌“娃小宗”,原因直指“娃哈哈”商標使用的合規性風險。
“娃小宗”前路:荊棘與機遇
離開娃哈哈的庇護,宗馥莉將全部商業抱負押注于“娃小宗”。然而,這條自主創業之路,注定布滿荊棘。
首要挑戰在于品牌認知的建立與潛在的法律風險。“娃哈哈”是價值數百億的國民品牌,其知名度是數十年積累的結果。而“娃小宗”在命名上刻意保留“娃”字并嵌入“宗”姓,一位律師分析指出,此舉可能違反《反不正當競爭法》,構成對馳名商標的混淆與商譽攀附。在消費者端,這種關聯是一把雙刃劍,既能初期吸引關注,也可能被視作“山寨”而難以建立獨立、高價值的品牌形象。
其次,是渠道與供應鏈的獨立再造。宗馥莉控制的宏勝集團雖具備強大的生產與研發能力,曾是娃哈哈的重要代工方,但其過去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娃哈哈體系的訂單。如今,“娃小宗”需要獨立面對市場的嚴酷檢驗,自建銷售網絡,爭取經銷商資源。

然而,如今的市場早已強敵環伺,不僅有農夫山泉、統一等老對手,元氣森林等新勢力,更出現了其叔叔宗澤后推出的“娃小智”這類家族內部競品,后者以“價格更低”對標娃哈哈的策略,無疑將加劇渠道沖突和市場混淆。
更為微妙的是供應鏈關系的變化。此前,宗馥莉曾要求將浙江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的桶裝水銷售業務,轉移至宏勝系旗下的杭州迅爾城通商貿有限公司,這一度被內部人士質疑為“掏空”行為。盡管該銷售權最終被收回,但此類操作加劇了股東間的不信任。如今,完全依靠宏勝系為“娃小宗”供貨,如何證明交易的公允性,避免關聯交易的質疑,將是宗馥莉需要持續面對的課題。
然而,挑戰之中也蘊藏著機遇。宗馥莉深耕行業近二十年,其通過宏勝系積累的供應鏈管理經驗、對產品創新的理解以及一支成熟的“宏勝系”核心團隊,是“娃小宗”最寶貴的資產。她不必再受制于娃哈哈復雜的股東博弈和內部阻力,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與理念經營。對于追求“清潔標簽”、健康化、個性化飲品的新生代消費者而言,一個沒有歷史包袱的新品牌,或許更能輕裝上陣,精準切入細分市場。
尾聲:傳承的啟示
宗馥莉的“放手”,標志著一場中國式混合所有制企業代際傳承的典型困境。它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:在股權結構復雜的企業中,接班的核心并非簡單的“子承父業”,而是建立一套能夠平衡各方利益、確保戰略連貫性的現代企業治理制度。創始人的個人魅力與掌控力是不可復制的,必須實現從“人治”到“法治”的平穩過渡。
改革是企業的生命力,但“大刀闊斧”需與“潤物無聲”相結合。尤其在對既有“基本盤”動刀時,需充分評估內部生態的承受力,做好利益攸關方的溝通與安撫。過快的改革速度,即使方向正確,也可能因制造過多敵人而夭折。

如今,宗馥莉仍持有娃哈哈集團29.4%的股份,她的故事遠未結束。娃哈哈的未來由誰掌舵,“娃小宗”能否在紅海中殺出重圍,這一切仍是未知數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這場風波以其復雜的肌理,清晰地映照出中國商業文明在傳承、治理與轉型過程中的深層陣痛。它告訴我們,企業的長青,遠比權力的交接更為復雜;而一場改革的成敗,往往不僅在于其藍圖是否宏偉,更在于它是否讀懂并駕馭了人性與利益的幽微之處。
